
日前,天元区荣获
2021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区县级)”
其2019-2021年城市人才吸引及保留的
政策、实施举措和成果,
不仅为我区新添了一张“引才”名片,
也为广大求职者的城市选择
提供了一份可参考性依据。
该评选是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评选奖项之一,由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智联招聘发起,旨在通过专业科学的调查和评选,观察城市在人才吸引、保留方面的表现,并从人才吸引力、人才保留率、人才活力三个维度上的综合得分,形成引才城市排行榜。
“1+4+5”政策体系
夯实“招才引凤”之基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围绕落实“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聚焦长株潭人才发展一体化,下好人才工作引、育、用、留“四步棋”,培育壮大产业人才。
2021年2月2日,我区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国动力谷人才计划”的十九条措施(暂行)》,包括打造极具产业特色的引才体系、极具创新特质的育才机制、极具暖心品质的留才生态等三个维度19条措施;“中国动力谷人才”评审细则、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家公寓管理办法、医疗保健服务实施办法等4个配套政策;军民融合人才、技能人才、现代农业人才、教育高层次人才、卫生专业技术高层次人才等5个子政策,全面构建“1+4+5”人才政策体系,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敬才爱才惜才、聚才育才用才的最强音。
目前,全区拥有各类人才14万余人,
省级科技创新人才33名,
市级领军人才58名,
动力谷专家人才库专家856名,
为建设“现代天元”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各类活动百花齐放
多维度做实“留住人才”举措
好的政策,是人才集聚的必要激励。好的创业平台,是吸引人才的加速器。兑现承诺,经济保障到位才是留住人才的根基所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区出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鼓励引进“双创人才”八条政策措施》《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的“六条”奖补政策措施》,及时有效地为麦格米特、立方新能源等数十家大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引才难等问题……面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新格局,我区创新举措招揽人才,搭建平台培育人才,优化环境服务人才,助力我区人才流入逆势增长,2021年5月,首届“5·16人才主题节”刷屏互联网,线下的院士主题演讲、株洲新区人才大数据白皮书发布、高端人才项目签约、三地大学生实践营,线上的新区人才IP发布、空中offor直通车等活动,凸显了我区对人才的关注和激励。
为破解高端人才引才难的困境,我区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或科创平台试水“科创飞地”,带动“人才飞地”建设,建立“在长研究+株洲制造”模式,初步构建“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创业生态链条,吸引全国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孵化项目资源入驻。
多种多样的人才活动,为我区营造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热烈氛围;也为广大人才在新区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人才驱动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天元区搭建一流平台,为各类人才大展宏图提供最广阔空间,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安排人才适龄子女入学200余人次;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20余人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中心医院体检卡、中心医院绿色就医通道卡、家庭医生签约等医疗保健服务,让各类人才创业、工作、生活一切“都挺好”。
△株洲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十四五”开局之年,株洲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新的城市品牌定位——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
培育制造名城,需要大量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支撑。
为此我区积极构建培育平台,打造人才“大智库”。成立株洲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服务、培育、孵化、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引进和培育智力技术型人才;成立中国动力谷现代产业院,整合中德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中心、中欧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平台、动力谷企业成长学院等区内各类优质教培资源,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同时,我区还将借助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创新人才工作举措,广泛构筑人才舞台,持续优化人才环境,打造人才聚集的高地,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如今,天元区因人才驱动创新创业活力的成果初见成效。
近两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逐年增长30%以上,现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0家,省级研发机构154家,院士工作站16家。2020年,我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8%,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2件,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等企业70余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责编:谭舒文
初审:谭舒文 二审:李毅哲 终审:于芳
来源:株洲高新区(天元区)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
分享到